当前位置:
首页
>
媒体
>
展会资讯
媒体
展会资讯
AI+AR火出圈,近眼显示却迎 “卡脖子” ,国产力量如何破局?
2025.08.06





▋ 多环节“卡脖子”难题已获突破 


01

智能眼镜市场深入,

近眼显示产业机遇无限

来到2025年, 受益于AI大模型与增强现实技术的深度融合,智能眼镜市场不断升温,线上线下销售火热,国产智能眼镜迎来了一轮“上新潮”,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(含AR/VR及拍摄与音频眼镜)市场出货量49.4万台,同比增长116.1%




值得一提的是,智能眼镜行业的火爆,也带动了背后的产应链企业,同时国产供应链方面的“卡脖子”问题也成为产业内关注的焦点。



02

多环节突破, 国产化进程提速

从智能眼镜的不同品类来看,AI+拍摄/音频眼镜由于技术较为成熟,产品功能较为单一,其背后的供应链成熟度较高。


而在AR眼镜中, 近眼显示系统是智能眼镜关键组成部件 ,影响着眼镜最终的成像效果,且在整个硬件的BOM成本中, 光学显示单元占比最大 ,以微软Hololens 为例,光学显示单元约占整机成本47%,由此可见光学显示单元同为 AR 头显的成本大头,在供应链中占有较高价值量。



1. Micro OLED

Micro OLED作为当前AR眼镜中光学显示单元应用的主流显示技术之一,面对着产业链上游材料依赖进口、中游制造良率不足等问题。


目前,Micro OLED的 硅基板和驱动IC仍高度依赖进口 ,日本信越化学、美国德州仪器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;而有机材料市场则被韩国三星SDI、LG化学垄断。国内企业如 京东方、视涯科技通过自研与并购逐步切入上游 ,例如京东方投资的12英寸硅基OLED产线已实现量产,视涯科技则在有机蒸镀工艺上取得突破。




国家也已出台相关政策,《“十四五”新型显示产业规划》明确提出支持Micro OLED核心材料国产化,推动光刻胶、金属掩膜板(FMM)等“卡脖子”环节实现自主供应。


尽管如此,高纯度硅基板制备、高精度蒸镀设备(如佳能Tokki)的国产替代仍需时日, 短期内成本压力仍是行业痛点 


2.光波导器件

部分产业内观点认为,光波导将是消费级AR眼镜的未来,也是技术最难、效果最好的方案。然而在 光波导器件的“卡脖子”难题之一也在于原材料 


光刻胶是光波导制备中的核心材料,其性能直接决定波导的传输效率与成像清晰度。当前,杜邦、科思创、Digilens、Pixelligent 等国外企业在体全息光刻胶和纳米压印胶领域已形成成熟体系。


反观国内,由于起步较晚,光刻胶的整体性能仍明显落后于国外同类商品。用于衍射光波导微纳加工的胶材,一方面受限于国外原材料的采购限制,另一方面又面临国内供应商材料品质波动大、难以满足工艺需求的困境。


然而近年来,随着国内供应链厂商的努力,国内部分厂商如谷东科技等已研发出第三代显示光刻胶材料,突破了国外的技术限制,指标领先于国际顶尖材料厂商,相信在未来,光波导国产原材料也将进一步下探,构建起更良好的国产供应链生态。



03

AI+元宇宙展区

近眼显示国产力量新突破!



2025 第七届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博览会 (简称:ACE 2025)将于 10月10-12日 在 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 盛大举行。本届展会与2025中国国际厨卫家居博览会(简称:KIB 2025)双展战略融合升级为2025上海智家生活博览会。ACE 2025以"All in AI"为主题,首次系统性聚焦人工智能在 AI智能家居、AI元宇宙、AI消费电子 三大核心领域的创新成果,通过2万㎡展区构建 AI 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全景生态。

AI+元宇宙展区,

近眼显示产业链突破集中呈现


本届展会奖创新打造 AI+元宇宙展区 ,将集中呈现AI眼镜/AR等产业链企业在光学显示、核心器件与系统集成领域的最新突破与整体实力,清晰展示国产化进程的坚实步伐。



国产核心器件集中亮相 ,观众将看到众多国内领先企业带来的自研光机模组、国产Micro OLED/ Micro LED显示屏、自由曲面/光波导镜片 等关键技术与元器件。展示技术自主成果,直观比较不同国产方案在显示效果、交互体验与应用适配上的差异与优势。


往届参展企业


(以上为部分参展企业)








2024元宇宙创新大会,

近眼显示产业热点全洞悉


2025 第七届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博览会(简称:ACE 2025)同期举办2025元宇宙创新大会,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指导、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微发光二极管显示产业分会(CMMA)主办,将广邀产业链龙头企业、权威研究机构以及投资方等各方精英齐聚,共同围绕元宇宙前沿技术、近眼显示创新产品以及全新商业模式展开深度探讨与交流。